随医而治,是长期以来中国百姓的就医习惯,如今这个习惯正受到一种新模式的挑战。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,记者发现,这里的病人不仅可以“随心所欲”选医生,而且,若对所选的医生不满意,还可以随时更换。
记者来到二附院的一病区,只见有的医生在病房查看病人,有的在埋头书写病历。病区里虽然人很多,但一切显得整洁有序。26床刚住院的安徽农民王安元告诉记者,这里的医生护士他一个也不认识,护士跟他说可以自己选医生,“我当时没明白是怎么回事,也不知道怎么选,问了别人,又看了挂在墙上的照片和介绍,最后选了龙医生这一组。介绍上说,龙医生是治冠心病的专家,经验很丰富,我就选他了。自己选的医生,心里踏实。”
40床的姚康老太太是个“老病号”,她看病住院无数次,“这样的好事还是第一次碰到。管床的王医生一天几趟来查房,问寒问暖,有时还来和我谈谈心,护士小姐也是随叫随到,连饭也给送到床头,态度真好。以前看病要是多问几句,医生就不耐烦,现在,我的病是个什么情况,如何治疗,还有平时要注意什么,医生都交代得清清楚楚。”
一位拎着大包小包正准备出院的中年妇女听说我们是记者,在走廊上把我们拦住了:“这种好事你们应该多写写。上个月我发现乳房上长了个肿瘤,检查后说是要开刀。听说这里的病人可以自由选医生,要是看得不好还可以换,也不用送红包,我们就赶来了。结果发现真是名不虚传,医院8点上班,可许多医生7点半就到了。我体质过敏,护士小姐对我特别关照,发药、打针、挂水都是三查七对,非常负责。手术前,医生又多次来征询意见并安慰我,所以那天上手术台前,我一点精神负担也没有。而且,考虑到我们家有下岗工人,医生尽量不给我用贵重药,计算着给我省钱。现在都说医疗要改革,要是每个医院都能这样就好了。”
对于“病人选医生”,病人的感受是满意,而医生的感觉则是“压力比以前大多了”。在一病区最里面的主任办公室里,我们见到了37岁的医学博士龙明智医生,这位年轻的主任现在每天的工作量是过去的两倍,他说自医院实行“病人选医生”以来,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累,“住院病人爆满,门诊病人排队,还有病区的行政管理任务,真是累得喘不过气来。不过,这累得开心,累得有价值,病人选择我,是对我的信任。一个医生,如果没有人找你,没有病好看,那还有什么意思呢?”
一病区的护士告诉我们,实施“病人选医生”后,最多的一天,病区走廊上加了7张床,有的医生原来管10张床,现在翻了一倍。医生护士都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,“谁都不愿坐在那儿闲着没病人看,或者被更换掉,毕竟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。再说,病人选得越多,经济效益和个人所得也就越多。”
病人选医生,大多选职称高的、有经验的“老”医生,那年轻医生怎么办呢?二附院院长谭钊安说,“病人选医生”,实际上是选了一个“组”,被选的医生是主要负责人,诊治工作由全体“组员”共同完成,这样实习医生、研修生和年轻医生都有了实践机会,通过对不同病例的诊治,他们的技术、知名度就会大大提高,只要努力就不会没有病人看。对此,刚工作不久的徐医生表示首肯:“虽然病人选医生是选一个‘组’,我们肯定有锻炼机会,但如果自己不努力,跟在后面混,就学不到过硬的本领,这样不仅会败坏整个组的声誉,也断了自己的后路。”
物竞天择,这是自然法则,也是社会法则。在医院,“物”是医务人员,“天”是病人、是市场。“病人选医生”使医疗真正走向了市场,病人由被动变为主动,医生不再是“上帝”。医务人员只有医术和服务两“手”都硬了,才能受到病人的欢迎,这对医生是压力,也是动力。以前,有些医生达到一定职称后,就觉得自己大功告成了,不再求进取,如今却必须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好了还要更好,否则就会被淘汰。一些医院将病人的选择作为医院评聘的标准,这样每个医生都有高职低聘、低职高聘的可能,不合格者将受到教育培训、轮岗、低聘等处理,最近,徐州矿务局总医院就有两名医生因为病人不满意而被“下岗”。
“病人选医生”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高,医院知名度大大提高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内科在实施“病人选医生”的两个月里,病人住院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7%。同时,因为有了差别和竞争,大锅饭的局面被打破,医生中奖金最高者达1800元/月,最低者仅200元/月,“好”医生和“差”医生的差距拉开了。
“病人选医生”可以减少医疗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。看病就医是一种特殊消费,病人有权要求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服务,这就要求医生规范医疗行为,不乱用药,不进行不必要的检查,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。现在一些药品的价格之高已经让许多低收入者“不敢生病”,一些稍有名望的医生,单单靠开药方收回扣,月收入可达到数千元。“病人选医生”后,医生对诊治过程中的各种费用不敢“含糊”,在使用一些贵重药物时还必须向病人征询,使得为拿回扣乱开药的现象大大减少。